撰文/馬佳歆 實習心理師
「最近好嗎?」
上一次這麼問問自己是多久以前的事呢?
我們的文化常習慣將負向的事情(挫折與失敗)放大檢討,而正向的事情(成就)卻輕描淡寫地帶過。久而久之,批判的聲音深刻留在腦海中,在我們脆弱的時刻,更加賣力地出聲:
「我應該要做得更完美才對!」
「我怎麼又犯錯了?」
「我怎麼可以這麼不細心!」
自我疼惜(self-compassion)由Dr. Kristen Neff提出,所傳達的概念是用「仁慈」面對個人的挫折、失敗與不完美。因不管如何,我們都值得被好好地愛著和對待著。
溫柔而仁慈的對待自己
生命中有太多的「應該」,使我們疲憊地困在框架中。當我們能接納當下所面對的不完美,溫柔的對待正在感受不舒服的自己時,內心會逐漸長出自我支持的力量。在情緒出現時,練習看見自己的在乎並輕聲地和自己說:「這些事情的確很令人焦慮。」「當事情不完美時,確實會讓人很失望。」我們如何安慰身邊的人,就應以同等的溫柔與仁慈來對待自己。
了解自己的感受是人類共有的經驗
在經驗痛苦時,我們時常會覺得孤獨,彷彿只有自己遭遇了這麼糟糕的情況,沒有人可以理解。當我們在這樣的思維下面對自己的不舒服,除了痛苦外,孤單會使得一切更加難受。此外,人自我保護的本能,可能在這時促使我們逃避這樣不舒服的感受。這樣的情境中,可以嘗試告訴自己:「我好焦慮,很多人在面對不確定的狀況時也是這種感覺吧!」又或者是「我現在真的好氣我自己,其實有好多人在犯錯時也和我有相同的感覺。」慢慢練習後,面對痛苦雖然難受,卻能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更有力量去接住當下的自己。
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事
陷入情緒中的時候,試著給自己一個完整且安全的空間去涵容吧!讓這場內心的風暴在他專屬的時區裡經過、停留,然後慢慢地離開。覺察,可能是發覺自己正在生氣、意識到自我苛責、也可能是感受到肌肉因沮喪正緊繃著。自我疼惜並不是寵溺自己免於感受痛苦,而是給予自我力量從中獲得不一樣的看見並逐漸復原。
疼惜,是帶著溫柔的承接。
當它看似難以達成時,
停下腳步,看見眼前這個已經好努力嘗試自我疼惜的自己,
拍拍他、謝謝他,
也就成了一次溫柔的承接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