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洪晨瑋 實習生

愛在蔓延—談喪親悲傷與失落

撰文|洪晨瑋 實習心理師

校閱|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


悲傷,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—Irvin D. Yalom, Marilyn Yalom《死亡與生命手記:關於愛、失落、存在的意義》

死亡,人們殊途同歸的終點。雖知如此,面對至親之人的離世,總令我們感到刻骨銘心地心痛,經驗到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、失去過往一段美好共有的記憶;當一如往常地想和對方分享生活的點滴時,才驚覺到對方已經不在了、不再存在;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悲傷和孤單…


精神科醫生 Kübler-Ross 提出悲傷的五個階段(The Five Stages of Grief),來描述面對失落時的心理狀態:


1. 否認(Denial)

事實過於殘酷,一時之間真的很難以面對和接受,而否認事情的發生,有些人會呈現麻木的狀態,表現冷淡和恍神。

例如:「不可能!好難相信…前幾天我們還一起聊天吃飯的…怎麼會…」


2. 生氣(Anger)

無法再欺騙自己,被迫面對現實,但現實卻如此沉痛,而開始怨天尤人、怪天怪地怪別人,甚至對自己生氣。生氣帶來力量,從悲傷的無力中,幫助自己稍微能夠面對現實,從孤獨中,與人連結。真實地去感受這份生氣,是從失落中復原的重要過程。

例如:「都是你!為什麼不多照顧他,才會發生這種事…」、「都是我的錯!要是我再多花點時間陪他、照顧他時多留意一點,就不會這樣了…」


3. 討價還價(Bargaining)

憾事發生,心中不免會出現「早知道…當初如果…」等想法,假想憾事有沒有機會因此沒有發生,又或是跟上天談判,希望能夠讓結果有所改變。

例如:「當初如果我能夠放下工作,更用心照顧他,會不會…」、「只要能夠再見他最後一面和他說幾句話,要我少活五年我也願意…」


4. 沮喪(Depression)

真實地知覺到這個人已經不在了,再也沒辦法和他有所連結,悲傷、無力和絕望感縈繞心頭,每當想起時總淚流滿面,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,感覺一切真的好難。有些人在此時也會出現自殺意念。

例如:「你留下我,只剩我一個人該怎麼辦…」、「我好像已經不害怕死,因為這或許能讓我能再見到你…」


5. 接受(Acceptance)

悲傷的感覺已減緩,談論或想起時能較為平靜,重新過生活,正常吃飯睡覺、一如往常上班工作和家人、朋友玩樂。接受不代表忘記、不代表放下、不代表悲傷結束,而是理解到愛多於痛苦,他的好、你們之間的經歷會永存於你心中,每當想起時還是會覺得好想念、有些難過,但同時心中也有一股暖流流過。

例如:「我很想你,我知道你會希望我過好生活,連你的份一起…」

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photo/1478524/)


悲傷五階段僅是理論,真實經驗中,五階段可能並不是線性依序發生,可能會反覆循環,且每個人的經驗不同,不一定會經歷每個階段。愛得越深,彼此間的連結越強,當失去時所承受的悲傷痛苦就越大,自然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從失落中復原。


這段時間的生活一定不容易,但有時仍盡量要為自己「找事做」:有自我療傷的方式(如:讀書、聽音樂、書寫和運動等),以及持續和家人、朋友保持連結是很重要的,將有助於你沉澱情緒和調適心情,也會讓你感受到自己仍受到他人的關愛著。難過時就好好哭泣、想念時就好好想念,或許也可以對著空氣說聲:「OOO,我好想念你。」


最終,

悲傷不會隨著時間消失,但我們可能會隨著時間成長,足以帶著想念、帶著愛繼續前行。



參考資料

Irvin D. Yalom & Marilyn Yalom(2021)。死亡與生命手記:關於愛、失落、存 在的意義(鄧伯宸譯)。心靈工坊。(原著出版於 2021 年)

Christina Gregory PhD. (2022, June 7). The Five Stages of Grief – An Examination of the Kubler-Ross Model. PSYCOM


118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