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性創傷系列:我是家長,我的孩子疑似被性侵害(上)

撰文|鄭茹帆 實習心理師

審閱|張育瑄 諮商心理師





前陣子爆發疑似幼兒遭性侵害事件,無疑是令人心碎和震驚的消息,作為閱聽者的我們,即便只是隔著螢幕閱讀報導文字,內心已波瀾萬分,也可能開始為自己的孩子、甚至認識的孩子們擔心受怕,而我想作為與事件直接相關的家長,內心肯定承受著難以撫平的煎熬、自責,著急思考還能為孩子的身心平復做些什麼。


這篇文章想邀請身為家長的妳/你,不論與事件的距離多近,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,了解怎麼發現孩子疑似受害如何預防以及孩子受害後我能做什麼

(由於篇幅限制,將分成上、下兩篇)

怎麼發現孩子疑似受害


當孩子受到性侵害,很多時候是難以用語言清楚言說,可能原因是:


  1. 發展限制:受限於孩子的發展階段,語言表達能力未臻完整,而會藉由各種非語言訊息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心情,尤其是一些與平常不同的行為或情緒表現,比如孩子突然容易做惡夢夜哭、突然變得很暴躁、突然不想上課等。


    我們可以:留心觀察孩子的不一樣,各種情緒、行為的急遽變化都是,他們不是存心找你碴,而可能是心裡受傷了不知道怎麼表達。特別叮嚀留意受到傷害後反而過於沉默、壓抑的孩子,他們可能受苦了但根本看不出來。


  2. 超出認知範圍:孩子的生命經驗有限,若成長過程缺乏這些與「性」有關的詞彙,這些性侵害行為就可能超出孩子的認知範圍,海馬迴裡還未裝備能幫忙他們理解或表達的語彙,因此面對大人詢問時容易聽不懂、不知道該怎麼說而當機、沉默、亂回答。


    我們可以:用孩子懂的語言,比如:你說xx(以下代指嫌疑人)會在放學時和你玩/摸你,xx怎麼跟你玩/怎麼摸你?在哪裡跟你玩/摸你?用什麼玩?摸你哪裡?


  3. 超出運作負荷:聽到孩子可能受到傷害,身為家長的我們心裡一定十萬火急,而在我們著急時,可能連珠砲的想要和孩子釐清事情經過,這時候如狂風暴雨灑落下來的問句,對孩子來說就很像古早時代的計算機突然要處理大數據,腦袋超過負荷,跑不動的。


    我們可以:一次問一個問題,等孩子說完再接著問下個問題,問法同上。

  4. 這不是傷害:對孩子而言,性侵害行為可能會在嫌疑人悉心包裝下,成為一種「秘密」、「遊戲」、「甜點」、「愛的表現」、「特別的禮物」等等,而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特別的,與嫌疑人關係是親密的。這使孩子即便身體感受不舒服,卻產生很大的認知衝突,難以把「性侵害行為」與「受到傷害」、「被欺負」畫上等號,而可能說的是:xx在跟我玩遊戲;xx說我很特別才能進去小房間。

    我們可以:靜下心,停下怒氣,千萬不要指責/指正孩子,好好地聽孩子說,釐清事情脈絡。可以理解身為家長,聽到這些包裝都快吐血了,但當我們帶著怒氣指正孩子:這不是遊戲,xx是在欺負你! 對孩子來說他理解到的是:媽媽爸爸因為我說的話而生氣,我說錯了,那我不要說了。 這將會使我們失去好好關心、了解孩子的機會,非常可惜。


  5. 嫌疑人是好人:是時候打破對嫌疑人的刻板印象了!為了防止孩子受害,我們一定很想在腦海裡列一個嫌疑人指標清單,言行舉止符合特定條件就列為拒絕往來戶,但遺憾的是,嫌疑人各種各樣都有,眉親目秀、和藹可親,身分也可能極容易取得孩子和家長信任:保母、陪玩哥哥姊姊、教保員、生輔員、老師、友善鄰居等等,也因此,在孩子把人劃分為好、壞的二分世界裡,他們極可能被歸在好人這一類,這也使得孩子更難把「性侵害行為」與「壞事」連結。

    我們可以:相信孩子。孩子通常不會無端指控一個人對自己性侵害,因此即便那個xx再怎麼我們感到訝異,仍可以先保持冷靜,聽聽孩子怎麼說。另外多多和孩子對話,關心孩子在外生活的點點滴滴,遇到了誰?做了什麼?感覺怎麼樣?也可以運用繪本教導孩子「好人也可能做壞事」。


  6. 害怕說出來的後果:記得,孩子很需要大人的關注與陪伴,尤其孩子是很愛很愛家長的。這也使得嫌疑人可以非常輕易操弄威脅的語言,讓孩子擔心說了可能xx就不跟自己玩,就得不到愛,甚至也害怕說了媽媽爸爸會生氣或受到處罰。

    我們可以: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。在與孩子對話時,保持平靜、溫和的態度,讓孩子知道說出來媽媽爸爸不會生氣,還是如往常般愛你,即便發生任何事情,媽媽爸爸也會陪著你一起面對。即便外面再怎麼危險,當我們越能營造出安全環境,孩子也能和我們說的越多唷。

感謝願意看到這裡的妳/你,希望盡力想成為孩子避風港的家長們,記得要好好照顧自己,允許自己有些放鬆和休息喔,辛苦了。


下一篇將接續分享:怎麼預防孩子受害,孩子受害後我能做什麼

20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