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依附類型看親密關係

已更新:2021年9月3日

  你可能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:

「找伴侶前先看看對方的依附類型與自己適不適合」

這句話也有幾分道理,那什麼是依附類型呢?

依附理論的發展是基於John Bowlby的研究,他認為個人在嬰兒時期與父母的互動經驗,會成為影響其日後如何與他人互動、如何看待世界的重要因素。

互動經驗指的是說,在嬰兒時期,父母是如何回應的你需求,回應的方式是否讓你感受到安全、感受到需求有被滿足。

學者Mary Ainsworth基於Bowlby的研究設計了相關的實驗,依實驗結果將依附類型分為「安全依附」、「不安全依附-逃避」、「不安全依附-焦慮」三大類型。

依附類型的形成與嬰兒時期與父母的互動有關,自然也會在日後與伴侶的互動中展現出來。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三種依附類型分別有什麼不同吧!




(一)安全依附 secure attachment​

安全依附類型的人通常對他人、世界抱持友善、信任的態度,他們認為自己的需求能夠被他人接受,並且得到他人的回應和幫助。

這類型的人童年時能夠從父母得到足夠好的回應和照顧,因而建立起世界是穩定、值得信任之價值觀。

(二)焦慮依附 anxious attachment

焦慮依附類型的人通常具有害怕自己不被別人接受、擔憂自己被拋棄或否定的傾向,出於這些擔憂,這類型的人可能會以委曲求全、討好的方式來和他人互動,以確保自己是被喜愛的。

這類型的人童年時父母給的支持和照顧可能是比較不穩定的,有時會給予回應、有時不會,孩童經驗到的不確定性,會使他用比較強烈的方式爭取父母的關注。

(三)逃避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

逃避依附類型的人習慣獨處、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時間,也會比較害怕他人太過靠近自己,信任自己而不信任他人。

這類型的人童年時可能多經驗到父母比較疏離、冷淡的互動,可能得到很好的物質和生活支持,但是情感需求卻無法得到回應,因而養成了疏離內在情感和需求的模式來自我保護。




​這樣看起來,好像只有安全依附類型的人能夠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嗎?


如果我是屬於不安全依附類型,或是我的伴侶屬於不安全依附類型,我該怎麼辦?


別擔心,不安全依附的形成與自己兒時經驗有關,如果發現了自己屬於不安全依附類型,可以先試著安撫、擁抱童年時受傷的內在小孩,正視曾經的傷痛經驗,重新相信自己是值得別人的愛和關懷。

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或諮商關係,都有機會讓依附類型得到改變和修復。

和伴侶保持良性的溝通、勇於和對方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,也可以試試接受心理諮商,看看自己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親密關係,對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有更多的了解,都有助於維持親密關係哦!

2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