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籠罩我一生的潮濕—談論喪親的悲傷療癒之路(上)

已更新:11月13日

撰文|林秀穎 實習生

審閱|宋昱 諮商心理師


  圖源自網路

 

「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,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,我永遠困在這潮濕中,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裡,掀起狂風暴雨。」——余華《第七天》

 

    這是中國作家余華在他的書中描述親人去世的心情,與想像中不同,那並不如一場大災難來臨,更似影響自己一生的綿綿細雨,正如悲傷藏在細節裡這句話一樣,當喪禮全部結束,你重新回歸正常生活,在這看似毫無缺口的日常中,每當你看見碰見聽見聞見,那與逝者有關聯的小細節都悄然喚起自己的許多複雜情緒。


    看完上方這段話之後,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與我相似的經歷或感受呢? 若你也同樣面對過這種令人措手不及的告別,不妨與我一同來探討當面對這樣的失落時,我們能夠如何去調適吧!



先來了解一下當面對失落時,我們可能須面對的四個任務:

心理治療師William Worden,用「哀悼」來表示悲傷中主動、努力的部分,他認為悲傷的人要完成四項任務,才能完成哀悼的過程,走出悲傷。

 

任務一:接受失落的事實

首先需要去意識到這件事已經發生的事實,增加自己對失去這件事的實感,例如收拾逝者的遺物,這個過程有可能會引發強烈的情感,但它是讓自己正視失去的重要一步,也可以透過與親友分享這些回憶,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這一事實。


任務二:經驗悲傷的痛苦

經歷悲傷的痛苦是正常的,也是療癒過程的一部分。允許自己感受到這些情緒,無論是悲傷、憤怒還是失落的感受,可以通過寫日記、繪畫或傾訴的方式來記錄。這個過程中,重要的是要明白這些情感是正常的,不必壓抑它們,而是要給自己時間去感受和釋放。


任務三:適應逝者已經不在的新環境

隨著時間的推移,需要開始適應生活中沒有逝者的現實,包括重新安排日常生活任務,或是在家中留出逝者的空間以紀念他們,可以試著在生活中建立新的習慣,參加社交活動,培養新的興趣,讓自己逐漸適應這種變化,並學會在沒有逝者的情況下繼續向前。


任務四:將活力重新投注生命中

這一階段是重建生活的關鍵。試著制定一些新的目標或挑戰,重新尋找生活中的熱情和快樂,參與運動、旅行或學習新技能,讓自己重新感受到活力,同時也可以考慮參加支持團體,與其他經歷相似的人交流,這樣不僅能獲得支持,還能從他們的經驗中獲得啟發,慢慢將重心放回自己身上,也幫助自己重新投入新的生活。


 

認識完這四個任務之後,也跟大家做一個小提醒,以上這四個任務不一定都會經歷到,悲傷療癒的過程是個人化的,每個人的經歷都獨一無二,因此並不一定所有人都會經驗到所有的任務,這些任務的完成與否並不代表療癒的成敗。在這段旅程中,各個階段也可能會反覆出現,這意味著你可能會在不同時間回到之前的情緒或體驗,整個過程並不絕對為一條線性的路徑,而是一個更為靈活和動態的過程,皆在幫助人們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悲傷,但最終的旅程仍然取決於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情感狀態。


    在面對親人離去的痛苦時,我們都在各自的旅程中尋找著理解與療癒。余華所描繪的潮濕感受,正是失落在生活中留下的印記,雖然接受失去的事實、經歷悲傷的痛苦、適應新環境和重新投注生命的活力是一段艱辛的過程,但這些任務也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整理的機會。


    下一篇會再更仔細地談論與喪親有關的情緒警訊,幫助讀者辨識在這段旅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感變化,了解這些警訊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感受,也能更好地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哦!



參考資料

《今健康》親友過世走不出傷痛?醫教當事人、陪伴者應對「延續性哀傷障礙」。2022-08-24

《說好的時間是良藥呢?心理師與你談悲傷哀悼四任務》作者:林佳慧諮商心理師

10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