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|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
審閱|宋 昱 諮商心理師
「你這樣做讓我很丟臉,你知道嗎?」
「你這麼胖,以後誰會想跟你結婚?」
「你想做什麼都可以,我沒意見。」
「我是你爸,你敢再頂嘴就滾出去。」
「你真不懂事,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。」
以上這些話,你在長大的過程中聽過幾句呢?
明明生活中該有的都有,父母家庭也都還算和諧,但總會在有時候想起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說過的某句話,讓你心頭一緊,只好告訴自己這些都過去了,現在的你過得很好。然而,這些長期以來感覺到不被愛、沒有價值、不被理解跟支持的片段,它們都會在你的心裡紮根,影響你往後的人生。
「我的童年是那麼美好,但我卻沒有獲得更高的成就,這都是我的問題,我沒有任何藉口。」(Jonice Webb, 2023)
源自於童年的情感忽視經驗
如果你曾經有過這種感受,或許你也經歷過童年情感忽視。Jonice Webb所提出的「童年情感忽視」不同於法律上禁止的家暴或虐待,而是躲藏在成長過程的「疏忽」裡,不是明顯被記錄下來的照片或回憶,更多的是童年時期沒有被重視、沒有被聽見跟記得的事情。
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表達
但是,要如何才能傳達對孩子的情感重視呢?如果父母能夠先將孩子視為獨立且獨特的個體,並在孩子產生情緒時能夠認真地關注他的感受,與孩子的心情連結,最後願意真誠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,久而久之,小孩便能意識到情緒的表達是被允許與認可的。反之,若大人沒有對孩子的情感重要性給予肯定,會讓孩子注意到想獲得大人的關心是件丟臉的事,也會漸漸長成對於自己的感覺視而不見的大人。
不擅長回應孩子的父母親
在華人文化中我們更傾向內斂的情感表達,並期許每個孩子都能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,這也塑造出常見的兩「好」父母—「都是為你好」、「好,還要更好」。當然父母都會希望孩子能有好表現,但是當父母是為了自己的需求而要求孩子事事完美,比起孩子的感受更在乎自己的面子,或是把孩子的順從當成愛自己的表現,小孩就會慢慢感受到這份有條件的愛,練習成為符合父母要求的乖小孩,但也慢慢喪失了感受跟理解自己的機會。
也有一種父母處於光譜上的另一端,他們不敢對孩子說「不」,對於小孩的每個決定都無條件放任或寵溺,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家庭和樂融融,但同時這種父母也迴避該為孩子建立秩序的教養責任。隨著長大後,孩子開始經歷社會的種種挫折,才會意識到童年經驗原來並不符合現實世界的樣貌。
不過,這並不代表孩子只要遭遇一次的情感忽視事件,就會對人生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。畢竟家長不是完人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我們難免會發生或大或小的教養失誤,知道自己在某個時刻誤會或辜負了他們。因此,情感忽視經驗更像是一根根壓垮駱駝的稻草,是每天日積月累被忽視的情感,才會深刻地影響孩子長遠的身心發展。
沒有學會照顧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…
當這些長期經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,他們可能會優先把他人的需求擺在優先順位,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感受,寬容他人但對自己很嚴格,認為覺察或表達情緒是懦弱或罪惡的。即便有人想要了解自己,也會極力隱藏真實的感受,在群體中有可能會當大家的開心果,卻難以跟他人真實地靠近,也難以接納這樣的自己。
修復的起點—與情緒共處
現在,回到自己身上,我們已經知道童年情感忽視對自己的影響,但這僅僅只是開始。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,修復那些錯過的時光,重新與自己的感受接觸。一開始要直接覺察情緒並不容易,但我們可以透過《童年情感忽視》書中提到的「IAAA循環」開始練習,以下是它的四個步驟:
辨認(Identify)-靜下心閉上眼睛,將注意力轉向內在,觀察自己現在有什麼感覺,嘗試用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。或許你也會感受到來自身體各處的訊號,這些都可能是情緒被壓抑下去後,轉換成生理反應的浮現。
接受(Accept)-曾經遭受過情感忽視的你,可能無法一下子接納自己擁有這些感覺,或擔心自己成為他人的負擔。這時候你可以提醒自己感覺沒有對錯,感覺是你獨特的體驗,無須因此而批判自己。
找出原因(Attribute)-情緒的存在必定有它的功能和意義,例如憤怒幫助你保護自己、恐懼幫助你遠離有危險的事物,所以每當情緒出現,背後必定伴隨重要的理由,等待你去尋找。而當你能意識到情緒的起源,並且停止批判,你便擁有能力去調節這份強烈的情緒,幫助自己與不舒服的感受共存直到消散。
行動(Act)-在釐清引發感覺的原因後,你可以選擇運用這些情緒來採取合適的行動,例如帶著自信而不激動的態度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意見,或是向朋友好好地傾訴自己的難過。或許你會擔心把自己的感覺和困擾告訴別人,會把對方嚇跑或顯得自己軟弱,但這些信念都不是真的,練習在關係中肯定並分享自己的感覺,才有機會建立真摯的人際交流與親密關係。
與情緒連結是邁向自我修復的第一步,雖然這並不容易,甚至可能會讓你感到挫折,但請相信改變會隨著經驗一點一滴的累積慢慢出現成效,所以歡迎你用自己的步調練習跟自己的感覺同在,也允許自己偶爾還是會想要逃避,改變未必舒服,但值得你鼓起勇氣去嘗試。
下篇文章我們會延續面對童年情感忽視的解方,繼續介紹更多照顧自己需求的方法,以及在改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。童年情感忽視雖然影響深遠,但請相信這些經驗都可以被消弭及逆轉,我們會在一步步的練習當中,找回好好愛自己跟愛孩子的能力。
下集見!
參考書目:Webb, J. (2023). 童年情感忽視: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,卻又難以承受?(張佳棻譯)。橡實文化。
Comments